关于对政协巴彦淖尔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94号提案的答复
李勃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资源实际,坚持保护挖掘并举、传承创新并重,全面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印发了《巴彦淖尔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方案》、《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巴彦淖尔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以我局名义印发了《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补贴暂行办法》、《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拟定了《巴彦淖尔市黄河几字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草案)》、《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认定、管理办法(草案)》、《关于巴彦淖尔市支持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办法》、《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草案)》等相关文件,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和推进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各旗县区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普查保护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良性工作机制。截止目前,我市爬山调、乌拉特民歌和蒙古族驼球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公布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6项(含拓展项目12项)、市级258项(含拓展项目31项)、旗县级268项(含拓展项目14项);公布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0人、市级376人、旗县级435人;公布自治区级文化艺术之乡11个、市级文化艺术之乡27个;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3个;乌拉特中旗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金鲨银鲨的芦苇画项目被自治区公布为全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0年公布了第一批巴彦淖尔市非遗传习所21个、非遗传承基地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6个。2018年,五原县(河套民歌)、金鲨银鲨(乌拉特民歌和爬山调)分别被自治区文化厅公布为2018-2020年度“全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非遗机构及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巴彦淖尔市金鲨银鲨、乌拉特中旗、五原县、乌拉特后旗、临河区和杭锦后旗均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巴彦淖尔市级和磴口县正在筹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级非遗保护中心均配有工作人员。市级投入150万元建设了非遗文化长廊,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宣传展示活动经费共7万元,每年用于举办各类非遗培训班费用8万元,全市非遗田野调查活动费用15万元,市财政每年拨付“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活动经费10万元。乌拉特中旗政府和五原县政府每年有2万元非遗专项资金支持,金鲨银鲨政府从2009年开始每年拨付非遗专项经费1万元,用于开展当地非遗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传播活动;乌拉特后旗2018年修建潮格温都尔镇红驼体育场,共计投入资金300万元,2019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59万元,用于开展蒙古族驼球、蒙古族赛驼等国家、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杭锦后旗、磴口县和临河区因当地财力不足,每年非遗调研、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库建设、实物征集、项目管理等经费均为临时性拨付,未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二、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
2018年开始,我们在巴彦淖尔市民族艺校(第一批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举办了乌拉特民歌、西路二人、蒙古族刺绣、剪纸的非遗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共培训传承人180人,旁听爱好者60人。培训采用“通识课+专业课+实践”的教学新模式,强化传承人艺术理论素养,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获得参培传承人的一致好评。我市先后推荐优秀传承人20名先后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蒙古族皮艺项目、蒙古族金银铜器制作技艺项目、蒙古族木雕制作技艺项目、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培训班。
三、非遗展示、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
开展非遗项目展览展示活动是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以“中国·河套文化艺术节”“全市社区文化节”“文化遗产日”“草原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先后成功举办五届“魅力乌拉特”中国西部民歌会、两届“全区乌拉特民歌大赛”、四届“乌拉特民歌优秀节目展演”、六届“全市二人台优秀节目展演”、两届全市乌拉特传统祝赞词展演;举办河套二人台小品、小戏创作研讨会、二届全市民族工艺美术作品展、三届“河套民俗民风图片展”、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巴彦淖尔市非遗图片展、传统祭灶、祭火活动、那达慕等形式多样的专项非遗保护展示展演活动160余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讲座、培训80余次,培训传承人1500多人次。其中,“魅力乌拉特”中国西部民歌会是我区唯一一个入选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近年来,按照自治区、市委宣传部相关要求,我市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进校园培训、演出累计超过50次,到农村、进社区演出超500场次,全面做好非遗传承人授课辅导、进社区、进校园(老年大学)、到乡镇的传承传习工作。
四、非遗产业化、“非遗+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进行生产性保护方式探索,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和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开发。近年来组织举办了两届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基层搭建了非遗文化产业交流平台。组织成立了巴彦淖尔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00余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乌拉特泥塑、河套剪纸、芦苇画、葵花粘贴花、香柏木根雕、乌拉特铜银器制作、乌拉特玉雕、乌拉特服饰、戈壁石粘贴画等一批非遗保护项目,在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开发了新产品,在全区连续举办的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屡获大奖,走出了一条以商品养精品的路子,为我市“非遗+扶贫”生产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经验。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全市非遗实训基地建设,拟形成“工作站+设计研发+营销推广+职业院校+工作站分站”网状矩阵,培育并推介民族传统工艺品牌,支持传承人和设计、研究人员开展驻站合作和对话交流。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结合,扶持1个贫困旗县传统工艺项目,探索“非遗+扶贫”经验模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乌拉特中旗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生产园区为传承人和农牧民免费提供场所,2018年建立乌拉特中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来,已培训爱好民族手工艺技术人员120余人,文化产业户硕彩珠宝加工文化有限公司、卓源艺术培训学校和玉之源文化有限公司协商签订了对农牧民贫困户免费培训玉石加工、铜银器制作、皮具加工和石画制作手工艺技艺,培训合格可留厂工作,零风险,使部分农牧民通过传统手工脱贫。
我们拟定了《巴彦淖尔市黄河几字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草案)》、《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认定、管理办法(草案)》、《关于巴彦淖尔市支持文化类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办法》、《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草案)》等相关文件,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化建设,加强全市非遗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究设立巴彦淖尔市非遗保护中心,并以苏木乡镇(街道)为中心,开展民间文化保护活动,提炼当地的特色文化,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命名,鼓励民间艺人带徒传艺,加大民间艺术的传承力度,培养一批新型的民间艺术传承者,健全完善全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关爱,衷心期盼您今后给予我们工作上更大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0年9月10日